支气管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温阳通络止嗽针灸方rdq
TUhjnbcbe - 2022/4/16 17:26:00

万文蓉教授自拟温阳通络止嗽方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每每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01

治验良方

处方组成为:大椎、肺俞、膏肓、膈俞、合谷、列缺。

大椎肺俞

膏肓

膈俞

合谷

列缺

如伴痰白量多者,加太渊、丰隆;如伴痰*黏稠、苔*腻者,加尺泽、支沟等;

如伴咽干思饮,咳嗽无痰或咳痰不爽者,加太溪;如伴气喘明显者,加膻中;

如伴鼻塞、流稀涕、打喷嚏者,加风门、印堂;如伴大便秘结者,加腹结、大肠俞。

本方由清代医家吴亦鼎《神灸经纶》寒嗽方化裁而来,多取背部穴为主。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病在肺,俞在肩背”,背为阳,阳气主温,可祛风散寒,化痰行瘀,正所谓切中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要害。

方中大椎为督脉之穴,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阳主表,阳气主温煦,故可祛风散寒;肺俞为肺气所注之俞《通玄指要赋》曰:“咳嗽寒痰,列缺堪治。”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内络手阳明大肠经,二者相配,可以起到宣降肺气、逐散风寒的作用,《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犯肺,说明肺气也虚,故调理肺气,使肺气宣降有权,则风寒必除。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故合谷与列缺原络相配,达到利大肠、降肺气、止咳嗽的目的。

膏肓、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太阳为三阳之首,六经之藩篱,可固表以温肺散寒,如《备急千金要方》曰:“膏肓腧穴,无所不治……上气咳逆……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膈俞又为血会,具有温阳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诸穴配合,共奏温阳散寒、通络化滞、宣肺止咳的作用。

02

“慢性支气管炎”验案

杜某,男,53岁。年10月9日初诊。

主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

每至气候变化时发作,平素感冒频繁,尤其见于秋冬之季。近周因天气转凉感冒后诱发咳嗽,以早晚为甚。

医院治疗,经服抗生素、止咳药等对症处理,效果不显。

就诊时闻咳声重浊,咳痰不爽,偶见白黏痰,咳出为快,恶寒畏风。伴胸闷气喘,口干思饮,纳可,大便偏干,舌紫苔*腻,脉滑。

证属痰瘀内伏,寒热错杂。治以温阳通络,宣肺止咳,兼清郁热。

处方:大椎、肺俞(双)、膏肓(双)、膈俞(双)、合谷(双)、列缺(双)、尺泽、支沟。

手法:背部腧穴以补法为主,手部腧穴以泻为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1次。

治疗过程:上述穴位交替使用,3日后咳嗽、气喘明显减轻,7日后诸症消失。

后因工作繁忙,无暇继续针灸调理善后,故嘱其服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早晚服用,每次6g,达到补肾固本之功。1个月后随访未见感冒咳嗽。

弘扬中医·传承中医

扫码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温阳通络止嗽针灸方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