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咳嗽为症状的急性支气管炎
本病的病变在支气管黏膜,多发生在冬季和气候变化无常的时候,人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减弱,机体感受了气候变化的外邪入侵,造成了潜伏于呼吸道的细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乘机侵入支气管黏膜,引起炎性病变而发生咳嗽。
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临床常见的类型可归纳为风寒、风热、风燥三型,这三型在辨证上有所区别。因此,作为急性支气管炎一个病来讲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但就本病的内在矛盾与不同影响因素来讲,应该说有其特殊性。中医学对这个病的认识与不同的治法突出了这一个问题。
症见: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发热在37.5~38°C之间,咳嗽,咯白痰或*痰,兼有恶寒、全身酸疼不适。听诊偶有干啰音,炎症侵犯细支气管时可听到少量的湿性啰音。浮脉兼见陷、数的不同。
现将急性支气管炎常见的三个类型分述于下。
风寒型
感受风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咳稀白痰,量多易咳,有轻微的恶寒或午后后背发冷,发热较轻,口不干渴,鼻塞,甚则嗅觉不灵,脉浮弦,舌苔薄白。
治疗:杏苏饮。
方药:苏叶9克,杏仁9克,半夏9克,生姜6克,陈皮6克,前胡9克,桔梗9克,炙甘草6克。
刘渡舟老师讲解:
此证的辨证要点为,恶寒比发热突出,下午有一两阵后背几几;口不干渴,鼻不干,但鼻塞,痰白稀量多,脉浮,不数或弦,苔白。宜辛温宣肺解表。
风热型
感受风热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咳痰不爽,痰稠或*,量少且黏,口干、渴,咽痛,发热比恶寒明显,偶有午后体温上升,脉浮数,舌苔薄白干或*。
治疗:桑菊饮。
方药:桑叶9克,菊花6克,杏仁8克,桔梗8克,连翘6克,薄荷3克,芦根8克,甘草3克。
加减法:痰黏咳吐不清的加浙贝、瓜蒌皮;口渴咽干的加花粉、玉竹;午后热势升高的加生地、丹皮;咽肿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刘渡舟讲解:
此证的辨证要点与风寒型相反,其突出症状是发热不恶寒,午后发热,口干渴咽痛,脉浮而数,苔薄白干或*。宜辛凉清宣肺表。
风燥型
感受风燥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咳嗽无痰或有少量黏痰,偶有轻微气喘,有“三干”症状(口干、咽干、鼻干),咽痒,往往因咳嗽引起胸痛,发热比恶寒明显,脉浮数或细,舌红苔薄*而干。
治疗:桑杏汤
方药:桑叶9克,杏仁9克,沙参9克,浙贝9克,栀子9克,豆豉9克,甜梨皮9克。
加减法:气喘者加瓜蒌仁、枇杷叶;口渴能饮者加生石膏、麦冬;发热、舌红、脉细者加生地。
刘渡舟老师讲解:
此证辨证要点同风热型,但此症伤津肺燥有“三干”(口干、咽干、鼻干)症状是其特点,个别病例有胸痛。其突出症状是咳痰不爽、痰稠或*、量少且黏,口中发干或渴或咽痛,发热比恶寒明显,有的下午体温上升,脉浮数,舌苔薄白而干或*。
上述风寒、风热、风燥三型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各自有不同特点:
风热以咳嗽、痰稀、清白易咯、口不干渴、恶寒、鼻塞为特点;
风热以咳嗽痰黏、稠*难咯、口中干渴、发热、脉数为特点;
风燥以干咳无痰、咽痒而干、口干、鼻干或欲饮水为特点。
我们用分析的方法,把三型的特点进行比较,从正反两方面找出风寒、风热、风燥的实质与客观标准,这就是辨证的方法。根据病症诊断所得,风寒型用杏苏饮辛温散寒止咳;风热型用桑菊饮辛凉清热止咳;风燥型用桑杏汤清润生津止渴。
——摘自《刘渡舟伤寒临症带教笔记》
如需购买,请拨打-或后台发送消息“买书”进行购买,感谢支持!
中医康复
弘扬中医中康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