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林樾
编辑丨雪梨王
急诊室左侧墙根下,郝新民痛苦地蹲坐着。这位70多岁的农村老汉心绞痛犯了,他说自己心慌、胸闷、胸痛,医院阳性病患增多,入院变得困难起来。
十几米外的急诊室,灯光昏暗,郝新民的儿子郝强正和医护人员争吵:“老人都病成那样了,到底怎么办?”几个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只顾忙着手上的事,无暇解释太多。
医院的急诊室面积不大——一个简单的半圆形工作台,一块几十平米的自由活动场地,再加上一条狭窄的走廊、抢救室、病房,就构成了很多人得以继续活下去的空间。
以往,这里基本都是送来的急救病人,无论什么病情,至少能保证每个患者躺在床上。可如今,随着大量阳性人员拥入,让这个本来就呼吸沉重的场所,变得更加劳累起来。医护人员也无奈,他们的很多同事也感染了,现在一个人至少要干五六个人的活。
医院里,被送来的阳性患者。摄影:林樾
郝强继续大声追问,“医院,他们不收治才来这里的!”被面罩、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医生用疲惫的眼神死死盯着郝强:“你闹完没?没看到全是病人吗?正在努力协调。”
郝强这才想起来环顾四周看一看——不仅走廊地上躺着四名患者,工作台旁还躺着一位。家属们散落在周围各自打电话、想办法,看看能医院领导,但似乎谁也没能成功。眼看医生不再理会自己,郝强转身出去找父亲。郝新民对儿子说:“给老子抽支烟,死了算了。”郝强没拒绝,两人摘下口罩,一起蹲在墙根抽起烟来。
一支烟没抽完,三辆救护车急匆匆开来。随车医生没让患者下车,而是跑进急救室看看能否马上救治。郝强父子盯着看了近10分钟,没见医生走出来。闪着灯的救护车呆呆地停在原地,既未熄火,也未开动。
随着12月7日“新十条”的落地,除了患者、医生本人面临压力外,医院,也在接受着新一轮的考验与洗礼。这其中,医院在突然放开的情况下略显慌乱,有些则迅速调整应对措施,如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扩充阳性患者的隔离病房等。
第5家医院
最近几天,67岁的姜春生就住在郝新民父子蹲守着的医院里。他是丧偶的独居老人,被慢性支气管炎折磨了好些年。他平时会服些舒张支气管的药物,只要不抽烟、没污染,家里经常保持通风,那些症状也都能熬过去。
从9月到11月,他所在的河北某市大多时间被闭环管理着,姜春生憋在家里,愈发感到不舒服。这种明显的不适感在11月底愈发严重后,医院看一看。可产生这个想法时,他所在的城市还没完全放开,出行仍有诸多不便。
正在姜春生犯愁的时候,当地防疫政策忽然一夜之间放开了,很多地方出入不看核酸,除个别地方还在闭环外,全市都恢复了自由。
姜春生医院打电话咨询。对方说,只要有48小时核酸阴性就可以。姜春生赶紧找地方做核酸。但他发现,小区楼下的核酸亭、社区检测点都不提供检测服务了。于是,医院检测,但其中一家完全停诊,另一家给钱也不做了。
姜春生只得前往要医院,看看能否就地核酸。到医院后他得知,这里确实可以做核酸,但至少排队两小时不说,报告也得24小时后才出来。情急之下,姜春生拿出医院规定——如果没有48小时核酸,当场做个抗原自测也可以。可医院不提供这个服务,需要他自己到外面购买。
医院周边的几个大药房后,姜春生发现,没有一家店的抗原有存货。
做不了核酸,买不到抗原,姜春生有些害怕。之后,他听一个老伙计说,医院门口有人兜售抗原自测,于是急匆匆赶了过去。
果然,医院门前,几个中年女人正在售卖抗原试剂。她们一手拿着整盒的抗原试剂,一手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