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电影《闪光少女》中有个中西斗琴的片段。当民乐拿出二胡、琵琶时,西洋乐一边也供出了小、中、大提琴。民乐中的扬琴对上了西洋乐的钢琴,正当民乐一方节节败退时,唢呐手吹着百鸟朝凤出现了。西洋乐中没有任何乐器可以模仿唢呐百鸟朝凤中各种唯妙唯俏的鸟鸣声,最终,民乐胜利。
唢呐吹喜调,高亢激昂,吹丧调源远流长,适用于各种场合。如若作为“乐器之王”,一点不过分。
《百鸟朝凤》一书中的唢呐班,经历了从焦家班到游家班的改革,渐渐由兴盛走向衰败。起初焦家班去火庄给火庄村长办丧事,火庄村长的儿子不惜下跪并愿付重金请焦师傅吹奏百鸟朝凤,虽说焦师傅最后因为火庄村长的德行问题没有吹奏百鸟朝凤,但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唢呐此类文化的高度重视,明白百鸟朝凤是对逝者的尊敬。然后在游天鸣任班主期间,时代改变了,尊崇唢呐的老一辈入土为安了,新一代的青年人追逐着新奇事物,像游天鸣这样的年轻人却甘愿追随唢呐,可以说是年轻人中的一股清流,在他的年代是相当不容易的。游家班接到一单喜事,整装待发,带着十六台去吹奏,却遇到了新式交响乐团。那些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不再出现在人群中了。游家班鼓起腮帮子吹奏,却被围观交响乐团的观众威胁说要赶出去,原因是观众觉得唢呐是在干扰交响乐团的演奏。从最初的人们恳请唢呐吹奏到如今人们对唢呐的百般奚弄、冷落,不仅观看唢呐队演奏的人寥寥无几,就是唢呐队想要完成这次吹奏,都已经近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百鸟朝凤还有一部同名电影。书中的某些情节在电影中得到了加强。电影末尾,某县文化局局长亲自上门拜访游家班班主游天鸣,希望他可以吹一首百鸟朝凤,并表示会将唢呐及百鸟朝凤计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游天鸣正在师傅家中照顾已是肺癌晚期、病入膏肓的焦师傅,当游天鸣还在犹豫中时,焦师傅拖着已经极度疲累的身躯,强忍着剧烈的咳嗽,对游天鸣吐出几个断断续续的字眼:“答……答应……他”。
曾经红极一时的唢呐,竟冷落到要被观众赶走,班主还要饥渴难耐地答应,好像晚一秒钟就会错失什么宝贝似的。唢呐啊!你究竟经历了什么?
书中的焦师傅象征着老一代手艺人,游天鸣象征着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班内二师兄等人象征着曾试图保护文化却不敌新时代的可怜人,围观群众则是唾弃传统文化的无知一辈。
书中的唢呐无疑代表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败理应博得大家的重视。然而现在许多人在传统与新兴之间,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兴,或者说,忘记了传统。
前年是猴年,央视春晚在三小只和章金莱老师中选择了前者。不是我贬低三小只,由于来日方长,还能在后续时光中崭露头角,而章金莱老师就只有这一次机会了。在猴戏方面章金莱老师可以说是拥有绝对的权威。然而适逢猴年,章老师却未能在全国最大的春晚平台—央视春晚上一现风采。倒是几家小电视台如江苏卫视春晚,邀请他上台表演,想必章老师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话上说是因为三小只更有青年朝气,引领潮流。但你没有想过,错过了今年,再等一次猴年春晚,又要十二年之后么?彼时章金莱老师又年长了十多岁,能否再舞起金箍棒叱咤风云也成问题了。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体现在鲜有继承者上。书中的游家班成员中,二师兄和三师兄去城里打工,一人被切断了手指,另一个落下了支气管炎,这辈子都吹不了唢呐了,蓝玉和同伙合资办了厂,不打算再干唢呐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最有权威的焦师傅已经逝世,另外一些吹箫击鼓的伴奏也年岁已高,游家班只剩下游天鸣一人苦苦支撑,往昔最负盛名的唢呐班名存实亡。
其实不只唢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出去逛街,经常能看见许多非物质文化的小展台组成的小型博览会。其中最常见的要属糖画了。除非在景点内,一般街上的糖画普遍售价5元到15元,还不包括熬糖和工具的成本费。学糖画的时间长,收益低,极其辛苦,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这份手艺。初中时,学校门口不定期有个糖画摊,摊主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每次只要我手中有钱,我都会去买一支糖画。有时候老人没生意时,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空,掂量着手里的糖锅,或许是想找一个愿意继承手艺的年轻人吧!吃过许多糖画,买过许多工艺品的,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摊主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这其中的道理应该不言自明吧!
糖画、泥人、花鸟画等手工技艺,几乎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照片上的老人拿着泥人或是瓷砖画,脸上的皱纹堆在一起,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每个人都犹如玛土撒拉般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但曾有几人透过笑容看到后面的难言之忧?玛土撒拉活了岁后终于撒手人寰。人终究会死,当这一代老人逝去后,如若没有后人传承,这些手工或者被冠以更大的名号----传统。必将会像游家班的唢呐一样被尘世和喧嚣掩埋。当我们的后世子孙挖掘到这些古物时,也只能像透过某处残垣断壁意淫圆明园整个宏大博观一样管中窥豹了解个大概。
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中虽然不乏有敢于做中流砥柱、阻击潮流、想要拉住脱落潮流大船的传统的勇敢之辈。但是我们总体的方向仍在不断地向前,传统最终会因腿脚不便赶不上大部队。就像南美某少数民族。前往南美探险的游客经常会雇他们搬行李。他们手脚麻利,如同神行太保戴宗能日行八百里,但他们每走一大段路总要坐下来歇一会儿,却并不是因为累的缘故,原因竟是要等待他们的影子跟上来。传统就相当于我们的影子,我们在向前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身后的影子。有一则小寓言:一群人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蹒跚前进,其中有个人小聪明,每当走累了,就把十字架砍掉一段,走得确实比别人快了,身子也轻松了许多。但当翻越一道鸿沟时,他的十字架因为不够长而无法继续前进,而别人都成功地通过十字架过了鸿沟,这个人却唯有追悔莫及。
首先得加强传统文化。在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生儿,心中埋下传统的种子,不需要天天施肥、浇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让他们始终不忘本,始终惦记着传统,那么文化意识这个基础部分算是完成了。
其次才是谈继承。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文化意识都没有,你让他继承,他对传统文化这个东西什么样也不知道,何谈继承?普及传统文化的制作技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拿起糖勺或画笔,去感受传统、领会传统。只有当人们对传统这个东西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是衷心地想继承,传统文化才不至于没落。倘若我们今日复明日的一拖再拖,那么传统文化这个瑰宝,将像庞贝古城那样,一瞬间被火山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