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哮喘本是一病,要想治根须补肾
TUhjnbcbe - 2023/9/16 19:18:00

我过去也有着同样的经历:开初总认为哮喘就是哮症和喘症的合称而已,按照教科书上进行遣方用药,有哮治哮,无哮治喘。谁知后来临证多了,才觉得哮与喘难分难合,不好掌握,有的方书上讲应该合治,有的医家又强调要进行区别,还有人认为根本就没有单纯的哮症,诸多论述都各有道理,令人无所适从。

首先承认哮喘有区别,这是对的。不然,又哪来的哮?何况从古到今许多医家都说它们是有区别的两证。如《医学正传》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又说:“喘促而喉中作水鸣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种区分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加以澄清,仍将继续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

比如哮症的由来和什么是哮症的问题:从历史渊源讲,作为独立的哮症,明代以前的医籍就很难见到。包括象《内经》、《伤寒》、《金匮》以及《千金》、《外台》和《圣济总录》等,这些重要的经典和医学巨著,都只有喘症论述,而无哮症记载。有人说:“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其实丹溪也是混言喘症。所以哮症的出现,应当始于明代,而明代医家之所以提到哮症,又多半是从《内经》、《金匮》和《千金要方》等书中描写喘有声响的症状中领会出来的。这些喘中之声后来就成为哮症的由来,而且至今仍把它作为哮症成立乃至辨别哮症的唯一根据,好象没有它就没有哮症了。因此,什么叫哮症?是否凡咳喘有声响的都叫哮症。显然是有问题的,值得研究。

又如哮喘症的分与合的问题:哮喘之所以又分又合,至今难于统一。除了实际证情的需要外,受到某些大医家的影响也是一大原因,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哮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此话本身并不错,但不少医家把它当作双关语用于哮喘症的分与合。如主张合的人,常取其上半句,日哮多兼喘,故名哮喘。而强调分的人,则又取其下半句,日喘不兼哮,故有分的必要。到底听谁的?是分是合,还是不分不合?这个问题,总不能永远争执下去。

从历史来看,哮症,有“天哮”、“夙哮”、“冷哮”、“风哮”、“水哮”、“热哮”、“寒哮”、“食哮”、“糖哮”、“醋哮”等等。总而言之不管什么哮,它们都必须遵循一条,即依附于喘症而存在,这是它的临床实际。叶天士说的“哮必兼喘实指哮基于喘,那种所谓“喘不一定兼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喘本来就可以不必有哮。这种情况,明代以前的医家是有了解的,所以他们才只言喘而不言哮,即使在今天,不少医家也对哮症的独立性表示了怀疑。如秦伯未就只承认“哮喘”为气喘中一种突出症侯,而不专提哮症。

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是由于支气管的痉挛收缩所引起的喘、鸣并见,也就是既有喘息又有声响的一种疾病。本病的病因虽然非常复杂。但一般都认为主要基于变态反应和过敏体质。什么叫变态反应和过敏体质?这个问题我们在此暂不深入探讨,但它提示的理由确能启发我们去认识中医的哮症。实际也是这样,打开中医明代以后的书藉几乎所有谈哮症病因者,都离不开体质关系这一条。这种体质关系,就是和变态反应相关联的。诸如《赤水玄珠》中的自童幼时被酸咸之味……”《景岳全书》中的“哮有夙根”、《证治要诀》中的“宿有此根”、《沈氏尊生》中的“或于幼稚之时”、《临证指南》中的“幼稚天哮”、《类证治裁》中的“盐哮、糖哮、酒哮”以及《医宗必读》中的“或因过食酸盐”和《医碥》中的食味酸咸太过”等等,均明显地属于机体“素质之偏”。也正是这种素质之偏才共同构成了哮喘症候的三要素,即病有宿根、发作有时、呼吸有声。而这三大要素都是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不可缺如的重要条件。舍此就不能称之为哮喘,包括中医也无不是这样。这就是较准确含义的哮喘症。

不久前就有人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观察40例病人,而且全部釆用中医补肾的方法去治疗。这些标准是:1.近三年来连续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作情况;2.都有哮喘史,且平均为17年;3.排除了各科非典型疾病。据报道,疗效均好,仅三例无效。又据岳美中医案载;岳老曾用单味鲜紫河车炖食,治愈一例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病人,只服用了4具,便宿根顿除,后追访四年未发,诸如此类情况,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的哮喘症所作的准确诊断,和充分重视先天补肾大法,都是颇能说明问题和给我们重要启示的。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哮喘本是一病,要想治根须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