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眩晕多年老不好中医温阳健脾,燥湿化饮治愈
TUhjnbcbe - 2023/8/12 20:06:00

患者钟先生,59岁。患者眩晕多年,平常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恶心。医院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当时诊见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经详细问诊又得知患者呕吐涎沫,胸胁胀满,倦怠乏力,因劳累加重,手足不温。对患者病情分析,我们可见患者头晕目眩、呕吐涎沫、苔白腻辨为痰逆,再根据手足不温、舌质淡辨为阳虚,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阳虚痰湿证。

病因找出来之后,于是给患者开出如下药方:茯苓,桂枝,白术,泽泻,旋覆花,代赭石,红参,生姜,半夏,大枣,炙甘草等。方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燥湿化饮;以旋覆代赭汤健脾益气,降逆化痰,加泽泻渗利湿浊。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第二次来诊时说药后眩晕减轻,但呕吐涎沫没有改变,于是又在方中加入吴茱萸、厚朴等温中下气之品,又七付,患者服后呕吐涎沫减少,天旋地转止。后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多次调方,患者前后共服药三十几付,诸证基本解除。

旋覆代赭汤是一剂降气的方药,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脘痞闷胀满、频频嗳气,甚或呕吐、呃逆等证。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胃失和降,痰气上逆之故。而胃虚当补、痰浊当化、气逆当降,所以拟化痰降逆,益气补虚之法。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

《伤寒论》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花三两、代赭一两、半夏半升(汤泡)、人参二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

[语译]伤寒病,经过发汗,或者涌吐或者攻下等法治疗,外邪已解之后,惟有心下痞硬,噫气不减的,用旋覆代赭汤主治。

[提要]伤寒解后,胃虚饮逆的证治。

[浅释]伤寒表证,治用汗法,可使邪从表解。假使邪在胸膈,治用吐法,可使邪从上解,假使邪结肠府,治用下法,可使邪从下解。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固然能达到驱邪的目的,但在攻病过程中,正气也不免受到损伤,本条所述即经过发汗或吐或下等治法,大邪已解之后,因胃气虚弱,浊气不降,饮邪上逆而发生的证候,主要是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没有热象,所以不用诸泻心剂,而用旋覆代赭汤以补中涤饮降逆。

[按语]本方即生姜泻心汤方去芩、连、干姜,加旋覆、代赭组成,以痞硬噫气,纯属中虚挟饮,而里无蕴热,所以不用芩、连,中阳虽虚不甚,所以不用干姜,无肠鸣下利,而气逆较甚,所以加旋覆、赭石以加强涤饮降逆的作用。

[本方应用范围]①呃逆。②慢性胃炎,胃扩张,幽门不全性梗阻。③贲门痉挛,食道失弛缓症。④神经症。⑤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⑥梅核气,眩晕。

[医案选录]汪。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阳伤,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隔拒在乎中焦,总以温通镇逆为例。白旋覆花,钉头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干姜。(《临证指南医案》)

按:此案叙证极简,只交待了食入反出与噫气不爽两个主要症状,但对病因、病机却分析得颇为具体,证属阳伤湿聚,隔拒在乎中焦,所以确定治法总以温通镇逆为例。从方中用药来看,未用人参、甘草、大枣,加用干姜、附子、茯苓,当是阳伤较甚的缘故。随证化裁,堪称丝丝入扣。《伤寒论译释》

方歌: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降逆化饮益胃气,胃虚饮逆痞噫气康。

1
查看完整版本: 眩晕多年老不好中医温阳健脾,燥湿化饮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