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经为°,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从今日起“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孟奇鹏小儿推拿提醒,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天地间热气蒸腾,犹如蒸笼。
大暑物候
一候腐草为萤
草是普通渺小的生命,它有着一岁一枯荣的命运。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在古人诗意的想象中,草木腐败之后化为萤火虫,又延续了一段美丽的生命。谓为“烛宵”的萤火虫,也是大暑时节的形象代言物。古人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描绘了大暑时节少女们扑虫嬉戏的画面。
二候土润溽暑
溽暑,特指湿热的天气。大暑后,湿气浓重,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古人认为从夏到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秋被夏压制着,“土润溽暑”致使秋天不敢露头,需要潜伏一段时间。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过后,常在午后降下酣畅淋漓的大雨,可以稍稍缓解一些暑气。此时的雨既是解渴的雨,也是提升肥力的雨,天气也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忘在每年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俗,其意是把当地传统文化中的“五圣”送出海。送“大暑船”时,还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几十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晒伏姜
晒伏姜源自我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待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赏荷花
旧时消暑,临水赏荷,暑月游船。人们会携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出门赏荷,喝酒聚会。据说,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南京人则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好不快意。
大暑养生
大暑节气,酷热多雨、高温潮湿,“桑拿天”在此时几乎成为常态。熬这“苦夏”,心态和起居皆宜“佛系”,轻音乐怡情,轻运动健身,轻午休安神。
防“情绪中暑”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为防“情绪中暑”,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调整自己的情绪。
补水宜喝粥
在大暑节气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节喝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冬病多夏治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帝内经》中有“冬病夏治”的记载,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