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大暑一年里最热的时候来了霍州之 [复制链接]

1#
大暑说文雅点儿,就是盛夏说俗点儿,就是一年中最烤的日子三伏天都含在里面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你准备好没?为什么会这么热?对此,气象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到三伏后,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一候腐草为萤:盛夏时节的萤火虫,因产卵于枯草上,孵化以后从枯草中飞出,被古人误会为是腐草变成的。二候土润溽暑: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大地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三候大雨时行:自入伏以来,风雷暴雨时而大作,大暑时节更加肆掠,然而到大暑后期,每一场雷雨之后,大地的燥热似乎都会悄然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在大暑节气养生,要注重补水此时节喝药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选用粳米、绿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凉清热蔬果,加以鸡肉、鸭肉、鸽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情绪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症状。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恶心等中暑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高温作业或易中暑人群,为了以防万一,平时也可以适当吃点藿香正气水。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调理时机“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和艾灸疗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盛的节气特点,采用穴位敷贴或艾灸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药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内病外调的目的。大暑禁忌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想要平安度过“大暑+三伏天”一定勿忘养心神、祛暑湿大汗淋漓时切忌降温过快,开空调应给身体留一个缓冲的时间,应该不断调节居室温度,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医生建议:居室的温度应在26℃-29℃之间,才对身体健康有利。大量喝冷饮夏季喝冷饮只能解一时之暑,但是不能长期的解热、解渴,而且冷饮不能食用过多,不然会导致肠胃温度下降,从而引起不规律收缩,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所谓“小暑大暑,晒死老鼠”,高温高紫外线会成为你夏季的劲敌。不涂防晒霜,紫外线可穿过云层,晒伤皮肤,让人感到灼热,即使阴天也应涂抹防晒指数至少为30的防晒霜。有人认为穿得清凉就够了,其实打赤膊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此,建议当气温高于体温时,可穿一些浅色的薄长衣、长裤,阻隔日光,利于防暑。炎热、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等致病微生物,要做好食物储存工作。有人认为夏天饭菜不用加热,其实不然,加热可起到消*灭菌的作用,保护人体不受细菌侵袭。空气中水分会积压在地板上,若直接睡地板湿气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饮食上要清淡,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在减轻肠胃负担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平衡。蔬菜瓜果带来的清与素只是对于身体的一种调节,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及其它身体所需能量,才能确保身体时刻处于满分的状态。最后小编发现在大暑的民间谚语中有这样的“预言”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金看到最后一句没:“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金”未来半个月山西都在下大雨小编弱弱地问一句“是不是大暑暴雨后,遍地都是“*金”啊?”大暑至防雨过后就要防高温酷暑老乡们准备好了吗来源:山西老乡俱乐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